粵劇被譽為“南國紅豆”,名列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隨著粵語華人的遷徙,粵劇被傳唱到世界各地,被稱為“Cantonese Opera”,足見其影響力。2009年,粵劇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時代發展,推陳出新。古老的“南國紅豆”遭遇著所有傳統戲曲種類同樣的傳承和發展困境,仄逼的生存空間讓這門影響深遠的傳統藝術與普通人的文化生活漸行漸遠。
  為在深圳做好粵劇藝術的保護、傳承工作,同時配合教育部門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的開展,深圳市文體旅游局於2006年起創設“深圳粵劇節”“粵劇進校園”等公益文化活動,面向青少年開展粵劇演出、講座、培訓等活動。幾年來,粵劇在青少年中生根發芽,取得了豐碩成果,不僅多次獲得“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大賽金銀等獎項,也為中國戲曲高等院校輸送了諸多人才。而逢年過節,在深圳原住民的村落和圍屋,小小粵劇娃的表演成為村民們延續傳統文化的重要節目,粵劇娃成為不讓名角名伶的小明星。
  對於深圳著力青少年傳承傳統文化,讓粵劇發展後繼有人,資深粵劇表演藝術家何篤忠贊揚稱:“能夠在一個已經不把粵語作為主要使用語言的地區,把粵劇藝術傳承得如此之好,實在令人驚嘆。”
  策劃/統籌:呂冰冰 本版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蘇妮
  現場
  小小粵劇娃登臺唱大戲
  在滿城都迎接聖誕和元旦時,一些隱沒在深圳現代化高樓大廈中的原住民領地,還在延續著古老的文化和民俗香火。
  位於羅湖區的黃貝嶺祠堂廣場,第五屆深圳粵劇周的重要活動——《梨園新芽》粵劇藝術傳承展演在這裡找到了最好的觀眾。
  這是讓人有時空穿越感的地方,廣場上的祠堂威嚴肅穆,面對的舞臺略略高起。在舞臺和祠堂之間的空地上,十餘張桌子擺放整齊,一張桌子上擺放著一些本土傳統糕點。全村老人都被邀請到了現場,年輕人也站在一旁看熱鬧,小孩子則奔來竄去歡呼雀躍。
  第一個節目是由沙井榮根學校的黎佩珺、陳俊熹等帶來的粵劇摺子戲《春草闖堂之上路》。這是一部講述相府丫鬟春草勇敢、機敏、正直,與知府鬥智鬥勇的名劇。舞臺上,扮演春草的黎佩珺身段嬌俏玲瓏,眉目之間機靈勁十足,唱起戲來時,一板一眼很到位,引得現場觀眾叫好連連。
  指導老師介紹,該戲曾榮獲過第十屆全國少兒戲曲“小梅花”金獎、廣東省首屆青少年粵劇粵曲大賽金獎,足見功夫過硬。
  小春草的表演技驚四座,謝幕之後,村民們迅速變成了“春草粉”,老奶奶和阿姨們就像追星的“粉絲”一樣爭相找她合影。
  當天的表演還包括由深圳市下十圍小學範渝婕表演的、獲得第18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總決賽金獎的摺子戲《啞女告狀之上京》;由深大附中韓婕表演的摺子戲《殘夜泣箋》;由南山海灣小學譚婉怡表演的摺子戲《紅線盜盒》等。
  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小演員們來自不同學校,師從不同老師,因此,本場演出也是粵劇藝術各流派的一次大匯演,包含了“白腔”“女腔”等各種代表性唱法,也體現著深圳的粵劇發展的多樣和繁榮。
  小演員們的表演讓觀眾們痴迷,一位滿頭銀髮的老奶奶樂呵呵地告訴記者,從前沒有電視,最高興、最熱鬧的就是村裡頭逢年過節唱大戲,“那時候的戲特別好聽,後來慢慢地就少見很多。這一次看到小孩子的表演跟大人表演不一樣,他們唱得也好,更多些可愛”。
  一臺藏身於喧囂都市裡的粵劇展演,仿佛帶著人們穿越了時光,承接古老的歷史和文化,而演員們個個年幼卻又不乏風采,更是讓人感嘆“南國紅豆”未來可待。
  “為了讓古老的粵劇藝術在新時期能夠煥發出與時俱進的新風采,保護和傳承粵劇就必須要從娃娃抓起,激發廣大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促進粵劇粵曲藝術薪火相傳,使粵劇後繼有人。”承辦方深圳市群眾文化學會會長楊素賢表示。
  幕後
  政府扶持助粵劇進校園
  粵劇有著5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嶺南文化的名片,但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說,粵劇乃至整個戲曲門類節奏緩慢、唱詞拗澀,很難與日常生活中淺顯易懂的潮流文化接軌。
  如何讓年輕人走進粵劇,成為未來粵劇發展的火種?深圳市文體旅游局早在2006年起就創設深圳(羅湖)粵劇節、“粵劇進校園”等公益文化活動,通過面向青少年開展粵劇演出、講座、培訓等活動,加強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提升綜合素質。
  羅湖是深圳粵劇人群最為集中的地區,而深圳市粵劇團位於羅湖,更使得其有得天獨厚的土壤。2006年,深圳(羅湖)粵劇節創辦,其中設立了“少兒粵劇粵曲展演”,作為每屆粵劇節的常規項目之一。
  在楊素賢看來,借助粵劇節的平臺和影響力,通過組織全市優秀少兒粵劇團體舉辦示範性粵劇摺子戲專場演出,可以充分展示深圳少兒粵劇藝術發展的良好態勢和優異成果,從而進一步提升粵劇藝術在全市範圍內的影響力,帶動更多的學校、社會組織和市民關註粵劇、參與粵劇。
  有了展示舞臺,還需要培養粵劇的新生力量。“粵劇進校園”和“小小粵劇班”是最直觀的形式。
  從2008年開始,深圳市宣傳文化基金每年設立專項扶持經費,由市文體局牽頭組織各類粵劇演出、講座活動走進校園。通過社會化運作,每年定量採購優秀的粵劇節目和講座送進校園,同時委托第三方深圳市群眾文學會對該項目全程跟蹤服務,確保活動項目順利推進。
  據悉,2014年,經過公開招標,市文體局組織粵劇團體進校園演出10場次、講座10場次,其中每場演出予以資助2萬元、講座每場5000元。截至2014年,市文體局共組織粵劇進校園演出70場、講座70場,足跡遍佈全市各區中小學,累計觀看超4萬人次,投入超175萬元。
  在粵劇文化底蘊相對深厚的羅湖區和寶安區,自2005年開始,就已在部分學校率先試點開展“小小粵劇班”培育活動。市文體旅游局也以此為基礎在全市範圍內進行宣傳推廣,號召和鼓勵全市各中小學校成立和培育“小小粵劇班”,註重培養少年兒童對粵劇藝術和粵劇文化的認知和興趣,把粵劇文化搬進課堂。
  據悉,在市宣傳文化基金的資助下,從2008年開始,深圳市文體旅游局對“小小粵劇班”予以經費扶持,每年度挑選培訓工作開展良好、積极參与粵劇普通推廣活動並取得優秀成績的班級10個,每個給予1萬元資助。
  楊素賢介紹,這些活動在進一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升中小學生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的同時,也培育了多名全國戲曲“小梅花獎”獲得者。
  亮點
  寶安粵劇娃曾獲紅線女關註
  南國紅豆發新芽,在越來越多的深圳“小梅花”里,來自寶安的粵劇娃格外引人註目。寶安的粵劇娃不僅獲獎多,而且學習者眾,寶安也因此而成為廣東省首屆青少年粵劇粵曲大匯演總結暨粵劇保護、傳承、發展研討會的舉辦地。
  事實上,早在2004年,寶安區已全面開展“戲曲進校園”的工作,在寶城小學、弘雅小學等8所學校普及戲曲藝術教育。2007年,在參照開展“京劇進校園”的模式上,寶安先後在福永、沙井兩個素有粵曲傳統街道的8所學校進行“粵劇進校園”的實驗研究。
  寶安區教科培中心藝術團負責人曲晨介紹,寶安地處“關外”,藝術教育水平較薄弱,但寶安本身地理構成和人口結構卻有利於粵劇發展,尤其是福永、沙井等地粵劇的氛圍濃厚,觀眾也有看戲傳統。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城市變遷,在寶安居住和生活的人們並非全是原住民,在學校讀書的孩子很多都是移民二代,一些孩子甚至並不懂粵語,在此情況下,粵劇如何真正走到孩子身邊?
  著名粵劇藝術家倪惠英多年來關註粵劇普及教育,她提議將粵劇教育甚至各門類的藝術教育納入教學大綱,從小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如在中小學每學期用一節課來開展一種藝術教育,如傳統戲劇、舞蹈、交響樂等,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藝術的種子,讓孩子對藝術感興趣,未來將成為欣賞藝術的受眾。
  試點學校也正是採取這種方式。用“學科滲透”的方法,讓粵劇、京劇選段、臉譜、唱詞走進音樂課、舞蹈課、美術課和語文課。
  “除政府部門的重視外,師資力量有保障是最重要的。”曲晨介紹,各粵劇實驗街道整合資源,由街道集中向廣東省藝術學校聘請專業教師,赴相關學校進行粵劇藝術指導,並要求各校配備一名兼職粵劇輔導老師,帶領少兒粵劇隊每天堅持早晚鞏固練習等。“我們會聘請一些有知名度的老師,包括退休的名角,也有跟院團以及戲校合作尋找優秀的老師”。
  由於經費有限,留住好老師是面臨的困難之一。曲晨說:“學校不是盈利部門,老師的待遇也並不會很高。但幸運的是,老師們抱著一顆付出的心,有一些老師講的特別直白,一是覺得孩子可愛,同時也是為了藝術傳承而留下來,好給自己的老師有一個交代。”
  在寶安,一些村落每逢過年會花錢搭台請孩子去演出。“以前他們請戲班子去,後來我們覺得粵劇娃不錯,功力不淺,又是本鄉子弟,所以持續邀請。”曲晨說,寶安的粵劇娃名聲漸響,也吸引了粵劇大師紅線女的關註。“但因為身體問題,紅線女老師沒有辦法來到寶安。於是,我們曾兩次去廣州演給老人家看,她非常喜歡”。
  ■聲音
  “喜歡粵劇,會一直學下去”
  黎佩珺今年11歲。雖然是福永當地人,但爸爸媽媽都不會唱粵劇,也沒有想過自家女兒會登臺唱粵劇,更沒想到的是,自打學校開設了粵劇課堂,女兒不僅被髮掘出戲曲天賦,還得到戲曲“小梅花”獎項,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小花旦。
  在沙井榮根學校,黎佩珺是崔老師帶得最久的學生。這位“90後”老師自廣東省粵劇學校畢業,2010年來到了深圳沙井榮根學校當粵劇老師。
  在學校,粵劇的普及教學從一、二年級開始。崔老師給孩子們在音樂課堂上潛移默化的教授粵劇知識。“很多孩子很有興趣,因為我會帶一些粵劇的道具或製作一些動畫來講解戲曲,孩子們並沒有覺得枯燥和不耐煩,反而是覺得新鮮,一節課下來他們會問我很多問題”。
  榮根學校的粵劇普及課到二年級之後就變成了“精學課”,老師要挑選一些基礎條件不錯的學生進行更深入的學習,當然這一切都得在孩子和家長自願的條件下。
  “孩子們學戲並不需要任何花費,甚至服裝都由學校提供,但很多家長不願讓孩子學粵劇,他們認為這是沒用的東西,會耽誤學習。但事實上,學習粵劇也是在學習歷史和文化,粵劇中的遣詞造句也跟語文和文學修養有牽扯,學習粵劇的身段對孩子的行為規範很有好處。更重要的是,我們會挑選適合孩子的劇目,從中讓他們明白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
  《春草闖堂》是崔老師到學校排的第一個戲,在構思時,她認定黎佩珺扮演“小春草”:“她給人的感覺很靈巧,眼睛大大的,扮相也很漂亮,嗓子也不錯,是一個學花旦的好苗子”。
  對比自己打小學戲的經歷,崔老師覺得現在的孩子需要更靈活的施教方法。“比如有的孩子長的好,但是骨頭硬,可以讓他學文戲,不用強求他學打戲;春草原本應該用假聲的子喉技巧來唱,但孩子都是童聲,不太能掌握這個技巧,也暫時不用強求。平時我會多給他們吊嗓子、正音,經常彈鋼琴給他們聽,讓他們沉浸在音樂里;小孩子自控能力差,往往會遲到或忘記上課,給他們設一個全勤獎就會讓他們有動力。孩子們如果表現得好,我就優先帶他們去表演,他們會很樂意學習。對於現在的孩子們來說,培養興趣很關鍵”。
  如今,黎佩珺跟著崔老師學習近五年,但黎佩珺說並不辛苦,因為“喜歡粵劇,會一直學下去”。崔老師評價說,其實學戲好的孩子學習也都很好,學粵劇的孩子,很多成績都是名列前茅,好幾個孩子還是班長。
  深圳少年兒童圖書館:
  200多少兒家庭
  共聚跨年聯誼會
  古箏重奏、拉丁舞、獨唱、朗誦、武術表演、現場畫作展……在精彩的節目里,200多個讀者家庭齊聚市少兒圖書館,參加“深圳少年兒童圖書館2014—2015優秀讀者跨年聯誼會”活動,共同告別2014年,迎來2015年。
  值得一提的是,整場晚會17個節目的表演者都與少兒館共成長、同進步。繪本講述《永遠永遠愛你》的表演者陳湘是深圳市首批閱讀推廣人,是少兒館“喜閱365”的故事義工,她8歲的女兒橙子也是市少兒圖書館閱讀活動的常客。
  在現場進行畫作展示的馮羿飛小朋友,則是市少兒圖書館2014年又一創新活動《手繪深圳》的讀者代表,他們通過暑期一個月的寫生繪畫,走遍了深圳十大海洋文化歷史地標,瞭解深圳,更愛深圳。
  市少兒圖書館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首屆讀者跨年晚會,跨年活動以“愛您一生一世”為主題,旨在通過邀請少兒圖書館優秀讀者現場表演,給少兒精英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充滿欣喜的跨年之夜,增強少兒圖書館與優秀讀者之間的情感互動。
  “海天書友會”
  南山書城成立
  2015年新年到來之際,深圳海天出版社“海天書友會”成立儀式在南山書城舉行。“海天書友會”是由海天社員工及周圍熱愛讀書的作者、讀者自願組成的讀書組織。書友會遵循“營造良好讀書氛圍,倡導書香閱讀文化”的宗旨,通過各種渠道和途徑為會員們打造一個閱讀、溝通、交流、分享的平臺。據悉,今年“海天書友會”將組建書評人隊伍,並邀請知名作家來到深圳與廣大讀者互動交流,舉辦各類豐富多彩的活動。
  2014年是海天出版社成立30周年。30年來,從最初每年出版十幾種書到目前年出書600餘種(其中新書約300種),重印再版率達50%左右。30年間,海天有近300種圖書分別獲國家、省、市優秀圖書獎勵,其中,《關山月全集》獲2014年“中華優秀圖書獎”、《中國設計全集》獲得中國裝幀設計獎提名獎、《烏莎巴羅》獲美國班尼金獎,幾十種圖書獲得國家、省、市各類基金和資金的資助。
  會上同時發佈了2015年重點出版圖書信息。據介紹,2015年,海天出版社將有多部申報國家、省、市重點項目的圖書陸續出版,包括《深圳通史》(3捲)、《柳鳴九文集》(20捲)、《中國花文化史》、《深圳學派建設叢書》、《深圳改革創新叢書》、《自然國學叢書第五輯》(7種)、《中華燈謎大典》(8捲)、《本色文叢·名家隨筆系列》(18種)、《中華傳統海洋文明叢書》(7種)等。  (原標題:“南國紅豆”深植童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owtzyoeszbeb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